低碳烃脱氢课题组

职务/职称
副研究员
邮箱:zoug@ccelab.com.cn
研究方向
(1)丙烷脱氢/异丁烷脱氢/乙烷脱氢/丁烯氧化脱氢
开发新型高效低碳烃脱氢催化剂及面向工业的工艺放大研究,打通产业化开发流程;针对目前工业技术碳排放量高、工艺复杂等问题,开展蒸汽辅助长周期工艺路线研究;开展C-H选择性活化及小分子选择性吸附等基础研究。
(2)直链烷烃脱氢制备α-烯烃
提出直链烷烃脱氢路线,开发高效催化剂解决脱氢选择性问题高效制备α-烯烃,解决相关产业瓶颈问题。
学习/工作经历
1998.09-2003.06 郑州大学,本科,化学系(基地班)
2003.09-2009.06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,博士,物理化学
2009.07-2020.01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,OSSO国家重点实验室,助理研究员,副研究员
2020.02-至今 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,副研究员
主要成果/荣誉
(1)从事低碳烃催化脱氢及催化新材料研究,主持以及骨干参与多项工业应用型项目,其中主持项目6项,含中石油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;
(2)目前已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,推进丙烷脱氢环保型催化剂的工业试验及产业开发,项目一期经费1600万元。
(3)主持完成了丙烷催化脱氢、丁烷催化脱氢2个过程的模试研究,形成催化剂制备与配套工艺的全套技术,具备工业应用条件;完成催化剂从实验室、公斤级、吨级的全链条开发;
(4)研发的新型环保型催化剂、抗水长周期催化剂、氧化脱氢催化剂在实验室层次形成较深的积累,各项关键指标优于目前公开报道结果,有望形成突破型工业应用技术。
(5)发表SCI论文29篇,被引887次,H因子为12。
团队成员:
团队目前有10名科研人员,包括1名副研究员、2名助理研究员、1名研究实习员,5名硕士研究生以及1名客座人员。其中:
左华亮,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副研究员。2018年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,获工学博士学位。先后在中科院研究所、大型化工生产企业、国外知名高校及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应用基础研究及工艺开发、中试放大等工程化经验,发表SCI/EI论文9篇,其中第一作者单篇论文SCI他引最高120余次。2020年12月入职实验室低碳烃脱氢课题组,负责面向工业的工艺放大及催化剂工程化等工作。
马瑞,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助理研究员。分别于2014和2020年获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,2019.2-2020.2期间,在普渡大学(合作导师: Jeffrey T Miller教授)联合培养。从2020.07加入省实验室低碳烃脱氢课题组至今,工作主要围绕低碳烃选择性活化相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,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ACS Catal. 、J. Catal.等化学化工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,作为主要发明人获PCT和中国发明专利3项。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。
赵朋伟,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助理研究员。2014年硕士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,化学工艺专业,研究方向是无机非金属材料。入职实验室前主要从事生产工艺优化和产品中试放大相关工作。2021年6月入职绿色催化中心丙烷脱氢课题组,主要从事催化剂工业级放大制备及性能评价工作。
安怀清,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研究实习员。2021年毕业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,硕士期间研究方向为甲醇制低碳烯烃水蒸气工艺路线研究。2021年7月入职绿色催化中心丙烷脱氢课题组,主要从事直链烷烃脱氢制备α-烯烃研究。
课题组介绍:
脱氢过程是烷烃分子官能化起始步骤,关系到多个产业链源头分子的构筑。近年来,随着汽车能源转向电力化、页岩气开发、双碳经济等新常态导致了传统炼油副产烯烃路线发生重大转变,亟需拓展新的烯烃来源,烷烃脱氢因为工艺路线短、经济价值高等优势而广受青睐。以丙烷脱氢为例,近年来国内新上马产能约1000万吨/年,预计2025年产能约3000万吨/年,直接经济产值超过2000亿元,我国沿海省份均有所布局。然而,与蓬勃发展的产业相比,我国相关技术水平并不高,目前在运行的技术均来自于国外,亟需开发相关技术保障整个产业的运行安全。本课题组立足于国家及省域内产业重大需求,通过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解决脱氢过程的瓶颈问题推进产业化,包括两个方面:(1)通过创制廉价环保型高效新体系,解决现行脱氢催化剂存在的高污染、昂贵、易失活等突出问题;(2)通过工艺优化,解决现行工艺高能耗、安全性差、投资大等症结问题,大幅度降低碳排放。
目前,课题组立足于省实验室科研平台,拥有较为完善的催化剂制备、放大、评价及表征设备,初步具备多相催化实验室、小试、中试试验等多种规模基础科研条件,欢迎合作交流!